• 教学
  • 下载
  • 作文
  • 知识
  • 课件
  • 教案
当前位置:问学网教学网历史教学教学设计高中历史必修2第二次工业革命教学设计» 正文

高中历史必修2第二次工业革命教学设计

[03-23 16:51:25]   来源:http://www.wenxue9.com  教学设计   阅读:8955

概要:重点突破:[重点之一]第二次工业革命产生的背景首先,通过导入设计,引导学生了解第二次工业革命产生的背景之一,即经济基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由于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出现,生产力得到进一步发展。正是生产力的发展,才促使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由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这样资本主义国家的实力增强,从而加速了对外扩张、对外掠夺,这样使得市场得到进一步扩大;市场的进一步扩大,就自然而然地要求技术革新、商品的大量生产,除了可以满足本国的需求量,还可以大量地输出到殖民地或半殖民地,从而获得许多的财富。因此,可以说市场的进一步扩大是第二次工业革命产生的必要条件,是第二次工业革命产生的根本原因。接着,用投影仪投影几道思考题:(1)工业革命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由此在政治领域引发了什么政治潮流?(2)19世纪上半期,在工业革命的影响下发生了哪些资产阶级革命或改良运动?结果怎样?——参考答案:(1)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潮流兴起。(2)19世纪二三十年代的革命、改革和民族解放运动,有成功也有失败,动摇了维也纳体系;1848年欧洲革命被镇压,但促使了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彻

高中历史必修2第二次工业革命教学设计,标签:高中历史教学案例,高中历史教案,http://www.wenxue9.com
  
  重点突破:
  
  [重点之一]第二次工业革命产生的背景
  
  
  
  首先,通过导入设计,引导学生了解第二次工业革命产生的背景之一,即经济基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由于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出现,生产力得到进一步发展。正是生产力的发展,才促使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由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这样资本主义国家的实力增强,从而加速了对外扩张、对外掠夺,这样使得市场得到进一步扩大;市场的进一步扩大,就自然而然地要求技术革新、商品的大量生产,除了可以满足本国的需求量,还可以大量地输出到殖民地或半殖民地,从而获得许多的财富。因此,可以说市场的进一步扩大是第二次工业革命产生的必要条件,是第二次工业革命产生的根本原因。
  
  接着,用投影仪投影几道思考题:(1)工业革命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由此在政治领域引发了什么政治潮流?(2)19世纪上半期,在工业革命的影响下发生了哪些资产阶级革命或改良运动?结果怎样?——参考答案:(1)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潮流兴起。(2)19世纪二三十年代的革命、改革和民族解放运动,有成功也有失败,动摇了维也纳体系;1848年欧洲革命被镇压,但促使了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彻底瓦解了维也纳体系。(在学生回答这几道思考题后,教师在此基础上加以总结:在工业革命的推动和法国大革命反封建精神的鼓舞下,继19世纪二三十年代革命、改革和11848年革命之后,19世纪中期资产阶级革命、改革浪潮兴起,19世纪六、七十年代形成高潮,发生了俄国1861年革命、美国内战、德意志和意大利统一、日本明治维新等一系列资产阶级政治运动,导致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确立,为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扫清了障碍。)由此引出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另一个背景——政治基础: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确立。
  
  最后,用投影仪投出一些图片(法拉第头像、门捷列夫头像、一幅元素周期表图),要求学生根据以前所学的知识猜测这些头像是什么人物?主要有什么成就?这时,学生们可以进行讨论。学生们肯定可以猜测出门捷列夫以及其成就是发现了元素周期律,并编制出元素周期表;假如学生对此无法表述出来时,教师可以提示学生翻到课本第137页,请学生迅速浏览第137页和138页相关内容(电磁学的成就及化学的进步这两部分内容)。引导学生了解到这两幅图的人物:第一幅是法拉第,其成就是用实验证明了电磁感应现象即导体在磁场中运动时可以产生电流;第二幅是门捷列夫,其成就是发现了元素周期律,并编制出元素周期表。事实上,可以引导学生知道正是电磁感应现象的揭示才推动了以电力技术推广和应用为中心的第二次工业革命,并且在人类生活中发挥了巨大作用。因此,又可以引出第二次工业革命产生的又一背景——科学技术开始与生产紧密结合。而元素周期表的编制是对无机化学的一种系统化和大综合。由此可以引入到另一学习部分——要求学生自学有关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主要成就部分。
  
  
  
  [重点之二]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
  
  为了突破这一重点,本人在教学过程中巧费心思,设计如下:
  
  第一步:分组讨论。引导学生结合课本上的内容和以前所学知识,尝试着用自己的话来概括。
  
  第二步:请学生回答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参考答案:a科学技术和生产开始紧密结合;b它在几个先进国家同时起步、相互促进下进行;c出现两次工业革命交叉进行的情况.)
  
  学生看完书后,可能就只会照本宣科。为了突破这一重点,并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师可以提示两点途径:第一、可以从第二次工业革命产生的背景出发,注意思考它可能出现的特点;第二、可以回忆第一次工业革命的特点,比较这两次工业革命的异同,其不同点也就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事实上,要回答出这道思考题可以等同于回答“第二次工业革命与第一次工业革命相比具有哪些不同特点?”这一设计可以提示学生在思考历史问题时也可以换个角度思考,就如同在数学学习中的解方程运算时可以用到换元法;另外,也可以使得学生深刻认识到历史学习不再向以前一样只要死记硬背,光靠死记硬背是行不通的。)
  
  学生回答时肯定要出现漏洞,教师在学生回答完毕后,首先要引导学生分析他们的想法,对于学生的独立思考要加以肯定;然后在此基础上,加以分析、补充。本人主要是从两次工业革命相比较的角度来引导学生理解这一重点的,这样既可以引导学生回忆以前所学知识,又可以通过使用历史比较法来培养学生比较历史事物的能力。
  
  首先,请学生看书上的阅读材料,要求学生思考回答:A、材料中的“以前时代”和“科学时代”分别指什么时期?B、依据材料及所学知识指出两个时代的发明存在什么不同?(参考答案:A、材料中的“以前时代”和“科学时代”分别指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和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B、发明出现的原因不同。前者发明是实践经验和实践的需要;后者是自然科学研究工作的飞速发展而应用于实践工作。)
  
  接着,教师在此基础上再解释:在第一次工业革命时,许多技术的发明来源于有生产实践经验的工匠。比如,珍尼机的发明者是个织工,蒸汽机的发明者瓦特也是一个机工。因此,可以说这个时候的科学和技术尚未真正结合;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所有发明发现成果都是科学技术运用于生产而创造出来的,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原理,在这里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第一次工业革命首先发生在英国,重要的是新机器和新的生产方法主要在英国发明的,其他国家工业革命的发展进程相对缓慢。第二次工业革命以全面开花取代了一枝独秀的局面,其中德国、美国贡献尤多。而且,其规模更加广泛,某一国的重大发明,很快就被别国所吸收,相互推动,发展迅速。
  
  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始于多数国家尚未完成第一次工业革命之时,形成了两次工业革命时间上的交叉,如德国、日本就属于这种状况。因此对它们来说,两次工业革命是交叉进行的,既可吸收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技术成果,又可以直接利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新技术,经济发展的速度就比较快。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Tag:教学设计高中历史教学案例,高中历史教案历史教学 - 教学设计


上一篇:高中历史必修2近代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教学设计
[已有条评论] 我来点评
验证码: 昵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