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学
  • 下载
  • 作文
  • 知识
  • 课件
  • 教案
当前位置:问学网教学网语文教学初中语文初中同步辅导八年级上同步辅导《观潮》备课笔记» 正文

《观潮》备课笔记

[01-17 23:46:08]   来源:http://www.wenxue9.com  八年级上同步辅导   阅读:8377

概要:6.《观潮》既描绘了一幅风景画,又描绘了一幅风俗画。找出与其对应的段落。 探究学习: 第1、2段描绘的是风景画;第3、4段描绘的是风俗画。风景画和风俗画相互交融,丰富了读者的欣赏趣味。风景因风俗而增色,风俗赖风景而添辉,增添了人文内涵和民族特色。 三、选题设计 1.钱塘江观潮,历史悠久,已是一种人文景观,试选几篇观潮诗文,研究一下不同作者的描写重点和审美情趣有什么异同。 研究方法: (1)从不同朝代进行比较研究。 (2)对不同作者语言风格进行比较研究。 (3)按不同作者的写作意图进行比较研究。 (4)按不同作者的思想观念进行比较研究。 (5)以诗文的不同体裁分门别类作比较研究。 (6)把相关诗文放到具体的历史背景下作比较研究。 参读书目: 庄周《庄子·外物》; 司马迁《史记·秦始皇本纪》; 枚乘《七发》; 盂浩然《渡浙江问舟中人》; 柳永《望海潮》; 郑獬《观涛》; 潘阆《酒泉子》; 耐得翁《都城纪胜》《西湖老人繁胜录》; 吴自牧《梦粱录·观潮》; 周密《武林旧事》。 2.近十年观潮情况研究,分析当代人观潮的审美重点在哪里,与古人有何区别。 研究方法: (1)近十年

《观潮》备课笔记,标签:八年级上同步学习,http://www.wenxue9.com

6.《观潮》既描绘了一幅风景画,又描绘了一幅风俗画。找出与其对应的段落。

探究学习:

第1、2段描绘的是风景画;第3、4段描绘的是风俗画。风景画和风俗画相互交融,丰富了读者的欣赏趣味。风景因风俗而增色,风俗赖风景而添辉,增添了人文内涵和民族特色。

三、选题设计

1.钱塘江观潮,历史悠久,已是一种人文景观,试选几篇观潮诗文,研究一下不同作者的描写重点和审美情趣有什么异同。

研究方法:

(1)从不同朝代进行比较研究。

(2)对不同作者语言风格进行比较研究。

(3)按不同作者的写作意图进行比较研究。

(4)按不同作者的思想观念进行比较研究。

(5)以诗文的不同体裁分门别类作比较研究。

(6)把相关诗文放到具体的历史背景下作比较研究。

参读书目:

庄周《庄子·外物》;

司马迁《史记·秦始皇本纪》;

枚乘《七发》;

盂浩然《渡浙江问舟中人》;

柳永《望海潮》;

郑獬《观涛》;

潘阆《酒泉子》;

耐得翁《都城纪胜》《西湖老人繁胜录》;

吴自牧《梦粱录·观潮》;

周密《武林旧事》。

2.近十年观潮情况研究,分析当代人观潮的审美重点在哪里,与古人有何区别。

研究方法:

(1)近十年观潮地点概况。

(2)当代人观潮情况扫瞄。

(3)当代人观潮的文化现象。

(4)当代人观潮的审美倾向。

(5)古今人观潮的审美差异。

(6)人们在观潮时出现了哪些事故。参读书目:浙江《海宁地方志》;近十年阳历8月下旬至9月初的报刊文章;

2001年9月5日中央电视台观潮实况转播光盘;

古代有关观潮的文献及诗文;

近十年有关观潮的诗文;

近十年科学家对钱塘江大潮的科研文章。

3.钱塘江观潮的古迹考证与历史变迁情况。

研究方法:

(1)最早记载观潮的是哪本书。

(2)历史上观潮的地点有哪些变动。(3)有关观潮的科学考察分析。(4)观潮与民族文化的发展。(5)从观潮看民风民俗。(6)人与自然的关系研究。参读书目:桑钦《水经》;郦道元《水经注》;《汉书·地理志》;《汉志》;《浙江图考》;王国维《浙江考》。

四、备教卡片

●卡片①

作者简介周密(1232一约1298),南宋词人,字公谨,号草窗、苹洲、四水潜夫等,原籍济南,后为吴兴(今属浙江湖州市)人。宋末曾任义乌令等职,宋亡不仕,以歌咏著述自娱。其词讲求格律,与吴文英(梦窗)并称“二窗”。他工诗能文,亦善书画。著有《草窗韵语》《草窗词》《武林旧事》《癸辛杂识》。此篇选自《武林旧事》。《武林旧事》一书写于宋亡之后,书中缅怀先朝旧事,感慨世事盛衰无常,记载南宋岁时风俗、市井娱乐与游观之盛。

●卡片②

《观潮》赏析

浙江(即钱塘江)之潮,奔腾冲激,声撼地轴,叹为观止者由来已久。《庄子·外物》篇讲到任公子“蹲平会稽,投竿东海”,“白波若山,海水震荡,声侔鬼神,惮赫千里”,指的也许就是浙江怒潮。《史记·秦始皇本纪》也有始皇三十七年“临浙江,水波恶,乃西百二十里从狭中渡”的记载。自宋以来,以浙江观潮为题材的诗文,为数不少。以笔记而言,就有周密《武林旧事》,耐得翁《都城纪胜》《西湖老人繁胜录》和吴自牧《梦梁录》等,其中《武林旧事》尤能绘声绘色。此书有两处写到观潮:一在第七卷,记淳熙十年(1183)八月十八日孝宗恭请太上皇(宋高宗)、皇太后往浙江亭观潮;一在第三卷,便是这里选录的。两段文字,可以参读。

本文于叙述之外,更多的是描写,诸凡浙江怒涛,水军演习,吴儿弄潮和兵民、皇室观潮的情态状貌都逼真地再现了出来。作者善于抓住描写对象的主要特征,刻意渲染,因而能凭借极经济的笔墨,勾勒出现潮的热闹场面,成为一篇短小精悍的速写小品。

本文劈头两句:“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从大处落笔,提纲挈领,先给人一个总的印象,接着,补充交代“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最盛”,引出典型场面,然后转入集中描写:“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既而渐近,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大声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势极雄豪。”由远及近,由色相而及声势,序次井然,富有生活实感。海门,一般注家都以为镇名。但海门镇在浙江临海县东南,离杭州有数百里之遥,岂观潮人视力所能及?《淳祜临安志》第十卷引宋姚宽《西溪丛语》所录一石碑记得很分明:“夹岸有山:南曰龛,北曰赭,谓之海门。岸狭势逼,涌而为涛耳。”原来观潮所见的海门,就是鳖(一作“壹”)子门,在府治东北六十里,它离观潮的中心位置浙江亭(旧为樟亭驿,在今杭州候潮门外)约三十来里地,江面开阔,潮初来时远望过去,仅似一痕一线而已。既而作者以淋漓酣畅的笔触,恣意挥洒,盛夸江涛排山倒海之势。“玉城雪岭”写其色与形,“声如雷霆”、“吞天沃日”,状其声与势。它跟唐孟浩然《与颜钱塘登樟亭望潮作》中“惊涛来似雪,一坐凛生寒”相比,更是惊心动魄,有如身临其境。宋杨万里《题文发叔所藏潘子真水墨江湖入境小轴·浙江观潮》诗:“海涌银为郭,江横玉系腰。”上句写江涛汹涌的近景,下句记远望所见。这里用它来收束对浙江潮的描写,显得十分熨帖自然。

教阅水军,据明人黄尊素《浙江观潮赋》说,是宋室南渡后才有的。文章第二小节叙写的就是水军演习的场面。主其事者,是“京尹”。京尹,就是京城的长官。宋室南渡,以临安(今杭州)为“行在所”(封建皇帝所在的地方,这是不忘旧都汴梁而以临安为行都之意),所以才有“京尹”这么个称呼。从教阅(训练、检阅)水军的特点出发,作者首先把读者的注意力引向数百条艨艟战舰摆开的阵势方面,以显示出教阅场面之宏伟。“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卓诡变幻,见其调度之神速,操控之机灵。然后历数水军诸般武艺:乘骑、弄旗、标枪、舞刀于洪波上,竟从容悠闲得“如履平地”。一经这么映衬烘托,越发显示出健儿们本领之高强,动作之娴熟。正当大家聚精会神,关注水军操练之际,笔锋又转而去描写另一画面:“倏尔黄烟四起,人物略不相睹,水爆轰震,声如崩山。”刹那间,烟炮满江,象征着“双方”接火,交战方酣,怎不令人心惊魄动!读者惊魂未定,画面陡转:“烟消波静,则一舸无迹,仅有‘敌船’为火所焚,随波而逝。”原来,趁着硝烟弥漫的当口,诸船尽藏,不见一只,意味着樯橹灰飞烟灭,一场厮杀胜利告终。作者就是如此善于摄取水军实战演习中的特技镜头,着意渲染铺张,层次清楚,给读者留下难以忘却的印象。由此可以看出作者剪裁的精当和文笔的老到。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Tag:八年级上同步辅导八年级上同步学习语文教学 - 初中语文 - 初中同步辅导 - 八年级上同步辅导


上一篇:钱塘观潮天下奇
《《观潮》备课笔记》相关文章
[已有条评论] 我来点评
验证码: 昵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