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学
- 下载
- 作文
- 知识
- 课件
- 教案
概要: (3)背胛3:第7肋下缘与腋后线交点。 (4)背胛4:第8肋下缘与腋后线交点。 以上2穴主治背中、下部疼痛及软组织损伤。 (5)岗上1:肩胛岗内端上脚尽处。主治落枕、偏头痛、颈项及枕部痛。 (6)岗上2:肩胛岗上缘中点。主治落枕、肩胛岗上痛。 (7)岗上3:肩胛岗上缘与腋后线延线的交点内旁开一横指处。主治牙痛(下齿)。 (8)岗上4:岗上1向上二横指处。主治牙痛(下齿)、偏头痛。 (9)背腹穴:肩胛岗中点下两横指处。或将病人的手掌按在枕部,同侧肩胛区的凹陷处即是本穴。主治胆道蛔虫症引起的疼痛、腹痛、肩背痛、上肢痛。落枕、腰痛。 (10)肩胛穴:背腹穴外下一横指处。主治肩上、肩后部及三角肌酸痛。 9.腰部穴位 (1)腰腹1:第9肋下缘与腋后线交点。 (2)腰腹2:第10肋下缘与腋后线交点。 (3)腰腹3:第11肋下缘与腋后线交点。 (4)腰腹4:第11肋下缘与肩胛内线交点。 以上4穴主治腰部软组织损伤、腰骶区疼痛、腹痛、腹胀、痛经。 (5)腰肢穴:从第12肋端向脊
[推拿]脏腑经穴推拿疗法,标签:养生保健知识,养生知识,养生秘诀,http://www.wenxue9.com (4)背胛4:第8肋下缘与腋后线交点。
以上2穴主治背中、下部疼痛及软组织损伤。
(5)岗上1:肩胛岗内端上脚尽处。主治落枕、偏头痛、颈项及枕部痛。
(6)岗上2:肩胛岗上缘中点。主治落枕、肩胛岗上痛。
(7)岗上3:肩胛岗上缘与腋后线延线的交点内旁开一横指处。主治牙痛(下齿)。
(8)岗上4:岗上1向上二横指处。主治牙痛(下齿)、偏头痛。
(9)背腹穴:肩胛岗中点下两横指处。或将病人的手掌按在枕部,同侧肩胛区的凹陷处即是本穴。主治胆道蛔虫症引起的疼痛、腹痛、肩背痛、上肢痛。落枕、腰痛。
(10)肩胛穴:背腹穴外下一横指处。主治肩上、肩后部及三角肌酸痛。
9.腰部穴位
(1)腰腹1:第9肋下缘与腋后线交点。
(2)腰腹2:第10肋下缘与腋后线交点。
(3)腰腹3:第11肋下缘与腋后线交点。
(4)腰腹4:第11肋下缘与肩胛内线交点。
以上4穴主治腰部软组织损伤、腰骶区疼痛、腹痛、腹胀、痛经。
(5)腰肢穴:从第12肋端向脊柱引一水平线,此线与竖脊肌外缘的交点,手指深入竖脊肌外缘,向脊柱方向挤压,酸胀感传至骶部;或垂直按压,麻胀感传至下肢外侧。主治腰和骶部扭伤、下肢麻木疼痛、腹痛。
「操作方法」
1. 滑动指压法:用较强的压力抵紧胸穴,以穴位处的结节状或条索状物为中心,顺着肋骨下缘或骨的表面来回滑动手指,使病人有较强的触痛感。此法适用于重症、急症及对穴位按压不太敏感者。此外,治疗软组织疾患时,在局部反应压痛点上用大幅度的较强滑动,其滑动方向与患处的肌肉走向呈十字交叉,称之为“大幅度滑动指压法”。手指深入反应压痛点内,着力于深部,反复滑动,称之为“深部滑动指压法”。
2.持续指压法:以中等强度的压力持续抵压胸穴,不滑动手指。此法主要适用于轻症、小儿、体弱者或对穴位过度敏感者。
3.其他:为使穴位保持较强的反应,用手指抵紧穴位可做持续震颤动作。对于腰肢穴及位于肌肉丰厚处的经穴,必要时可利用短捧(一端圆钝,缠裹纱布)压迫代替指压。
「适应证」
脏腑经穴推拿疗法主要适用于一些痛症,如急性头痛、胸痛、腹痛,以及颈、肩、臂、腰、骶部的软组织损伤等。此外,对膈肌痉挛、心悸、昏厥、胸闷、喘息、胃神经官能症等常见病症,也有一定疗效。
1. 胃病(慢性胃炎、胃痉挛、胃胀气痛、胃溃疡等):主穴取6对胃穴(常取胃1、3、4)。备用穴酌取背腹、腰肢、剑上、剑旁或敏感的腹穴1~2个。胃神经官能症加锁上2、岗上1;恶心呕吐加锁上l、2.
2. 腹痛(主要用于治疗功能性疾患引起的腹痛,对器质性病变只能作为辅助治疗):病在上的多取上部腹穴;病在下的多取下部腹穴;满腹痛的上、下部敏感穴兼取。指压顺序是先上后下,重按腰、背部的反应压痛点;或在病人的腹部轻轻按摩,使腹壁放松,然后抓起脐部及其周围的腹肌连续提几次。上腹部及脐周围痛,选穴范围多在腹1~4穴,常用腹1、3,配穴为背腹、剑上、剑旁、腰肢;下腹痛选穴范围多在腹3~7,常用腹3、6,配穴为腰肢、1~2个敏感的腰腹穴;腹胀痛的配穴为胸3、胃3、腰肢。
3.胆道蛔虫病、胆石症、胆囊炎等引起的疼痛:背腹穴(双),配剑旁、胸3穴(右);或从腹1、3、6、7穴中选最敏感的一穴,配胸5穴(右)。
4.肾结石症引起的疼痛:主穴为腰腹4、腰肢穴,配穴为背腹穴和反应压痛点。
5.头痛:前额痛,主穴为剑上(或剑尖)穴,配穴为锁上1反应压痛点;枕部及头顶痛,主穴为岗上1、锁上2,配穴为剑尖、反应压痛点;偏头痛,主穴为锁上2、岗上1(双),配穴为剑上、锁上3、反应压痛点。
6.三叉神经痛:主穴为锁上1、2、3,岗上4穴,备用穴为胸肋5穴(上2穴)、剑上穴、反应压痛点。
7.牙痛:—上颌牙痛,取锁上3,加胸肋5穴第2对穴;下颌牙痛,取岗上3、4,加胸肋5穴(第l对穴)。
8.落枕:主穴为岗上1、锁上2穴,配穴为肩臂1、岗上2穴。
斜方肌型以岗上1穴(此穴指压向脊柱方向作大幅度滑动)为主;胸锁乳突肌型以锁上2穴为主,并可于局部反应压痛点上作大幅度滑动指压。在指压的同时,要患者用力转动颈部,直到功能恢复正常为止,配以热敷则效果更好。
9.背痛:背上部痛,取背腹、锁上2,加背胛1、2及反应压痛点;背下部痛,取背腹、锁上2加背胛3、4及反应压痛点。
10.胸痛:上胸部及胁肋痛,取胸1、2穴;下胸部痛取胸3、4、5穴;肋间神经痛,根据病变部位选用相应的胸穴。
11.肩痛:取肩臂l、锁上2、背腹穴。肩前痛,配肩臂4穴;肩上、肩后部及三角肌处痛,配肩胛2、肩臂3及岗上3穴;肩胛内痛,配肩臂3、背肩1、2及肩胛骨内、外缘反应压痛点;腋窝部痛,配肩臂4、腋肋1~4穴。肩关节周围炎,先压主穴(每次选2穴),然后选压配穴,同时于局部反应压痛点上作深部滑动指压,并由助手协助患侧上肢作被动运动(前平举、上举,摸对侧肩、后背等),直至最大的活动限度。对体质较好的1、2期患者,亦可将主、配穴持续指压20~30分钟之后,一面重压患处痛点的健侧对称点,一面用力牵拉活动患肩(活动方向同前)。
12.上肢痛(软组织损伤及功能性疾患):肩臂1、锁上2、背腹穴。尺侧臂痛(小指侧),加肩臂2、5穴;桡侧臂痛(大拇指侧),加腋肋1.肩臂3穴;臂前区痛,加肩臂4穴;臂前区痛,加肩臂2、3、及肩胛穴。